首页» 学院新闻

12BET注册

2021级理论经济学硕士生党支部参加“延河·美育大讲堂”红色领航系列学习活动

撰写、摄影:21级理论经济学硕士生党支部  编辑:张炜

“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3月16日晚上18:30,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21级理论经济学硕士生党支部的党员及积极分子参加北理工“百家大讲堂”之“延河·美育大讲堂”红色领航讲座。讲座由中央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理宋修见主讲,主题为“以黔西南乡村重建为例谈新时代艺术为人民服务”。

在讲座中,宋修见经理首先介绍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师在黔西南乡村重建的实践,用生动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贯穿于日常生活且隐于表象的传统文化特质呈现于当代生活;其次,宋修见介绍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用毛泽东与艾青的对话引入,详细阐述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脉络,明晰了艺术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最后,宋修见将美、艺术与马克思主义联系在一起,将文艺工作与人民生活联系在一起,深刻剖析了新时代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使命。

2021级理论经济学硕士生党支部的积极分子们聆听完此次讲座,纷纷有感而发。

你有没有读完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听完一堂讲座......感觉到周围的人群变得温和了,心情变得愉快了,一种伟大的使命感在内心中激荡?今天我有幸聆听了中央美术学院宋修见老师的讲座——以黔西南乡村重建为例谈新时代艺术为人民服务,宋老师充沛的情感、丰富的经历感染着我、启发着我。什么是美育?从宫廷收藏画到民间画,从中国大好山河到个人审美世界观,从世界著名建筑到乡村改建住房,处处都蕴藏着“美育”,今日讲座实乃也是一场“美育”的体验,让我丰富了对于“美”的认识,带来视觉和情感上双重“美”的冲击。讲座中老师所讲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没有对时代的关切,人生就不能走的很远”,“美育”离不开青年的使命感,百年来,“海外尘氛尤未息”,我们青年不会也不甘心做等闲之辈。愿我们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力戒浮躁,力争赞叹世界与平凡的美好。

——王仙洁

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就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做好美育工作提出殷切希望。3年来,美育的内涵、形式和途径不断丰富,人们对新时代美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不断深化,一股蓬勃的“美育热”正在中华大地兴起。我不禁想起一句话:一个传统村落,既要有传统村落的“形”,又要有传统村落的“神”。美育对乡村振兴的参与,是对传统村落的再造,这种再造并非旧物的修补或简单翻新,而是以美育提升村民审美素养、激发其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之后的自觉行动。换言之,乡村振兴意义上的“美育”,是对人的内心尺度的美化,也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再造。

——李鸿雁

主讲人宋修见老师以黔西南乡村改造为切入点将建筑艺术与乡村振兴发展联系在一起,为我们展示了新时代艺术为乡村振兴做出的贡献,其中对中央美术学院吕品晶教授艺术乡村项目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在中国传统的乡村建设中原有“依山傍水”的说法,乡村的建设都会以当地独特的环境特征为依托,因此以扶贫攻坚为出发点的乡村改造也不能只是生硬统一的改造,一定要将考虑当地住房的空间结构、生活环境、传统民俗文化等重要的元素考虑在内,将原乡的重构用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才是传统村落改造与保护的意义所在。

——王睿琪

中央美院的宋修见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吕品晶老师用艺术帮助改造的黔西南乡村—雨补鲁,振兴乡村的故事。老师提到了其改造理念是“此地之所以是此地”。每一个乡村的形成都有其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在进入工业化的过程中村子里的人开始外出务工,支撑起了农业和工业的生产需求,用辛勤的汗水供给中国人民的粮食和其他基本生活物品。在这个过程中乡村原本的农业文化和传统习俗逐渐与城市的文化融合,使得其原本的部分乡村文化被吞噬,而吕品晶老师用艺术的方式重建黔西南乡村,是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质和人的生活需求基础上让乡愁回归,让艺术服务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于是原本被工业同质化的乡村焕发出它独特的生机。这样的乡村振兴理念,是在党的领导下重视乡村建设的体现,也为我们乡村振兴的方向提供了建设性的方向,结合本地特色充分考虑农民生活关切,让每一个乡村成为一颗颗亮眼的繁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光明道路再增添一份耀眼的光。

——韩昊格

2022年恰逢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八十周年,12BET和中央美术学院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大学,不论是哪个专业的员工,我们都应摆脱冷气,像萤火一般,在黑暗中发光;我们都应负担起我们肩上的责任,把文明的火种带回我们的故乡;我们每个人都应发挥自己的特长,服务于我们这个时代。青春献礼二十大,高擎党旗再出发。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学子将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担大任、有信仰、踏实地,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为复兴中华民族而奋斗!

(审核:刘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