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单捷飞 摄影:陈玮、张海云 编辑:陈玮
2019年3月22日上午,12BET“青年教师学术启动计划”结题报告会在中心教学楼1318会议室召开,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师李明磊、杨帅、薛少华分别作了结题报告。马永霞教授、张建卫教授、范春萍教授、马秋君教授、梁媛副教授、张君副教授等参加报告会,并担任专家评委。会议由人文学院副经理张峰教授主持。
李明磊老师作了题为《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排名研究》的报告。分别从“互联网+”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模式、国内外大学排名评价现状、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排名指标体系、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排名方法与技术四个方面介绍了项目的研究内容。项目从教育职能角度研制了高校研究生发展监测指标体系、研究生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高校科研贡献度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三类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排名指标体系,运用专家咨询法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试制了“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排名。项目构建了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数据库,编制了数据统计工作手册,设计了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数据可视化平台。
杨帅老师作了题为《农村生态文化资源价值化中的定价问题研究》的报告。从宏观背景、微观机制、面向实践的质性研究、典型案例与核心问题四个方面介绍了项目研究内容。他认为合理的定价机制是现代市场经济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在宏观过剩、食品安全及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农村生态文化资源巨大的价值日益凸显,但信息高度不对称及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传统定价机制在这一领域里的失灵。项目面向中国实践的热土,通过大量田野调查进行质性研究,并结合主流经济学分析范式探讨生态文化资源的定价机制。
薛少华老师作了题为《虚拟现实中的知觉与行动认知研究》的报告。主要从“视觉系统如何塑造自我意识?”和“虚拟视觉经验人如何影响自我认知?”两个维度介绍了项目研究内容。虚拟现实是一项新兴的计算显示技术,可以向用户提供一种具有“沉浸感”的知觉经验,而用户也能够根据这些知觉信息来做出适应性行动。吉布森的生态光学理论与查尔莫斯的“镜子经验”论证,均能够为这种虚拟现实真实的“临场感”提供具体的理论解释。但用户也能很明显地区分虚拟现实与真实环境下的空间经验差异,主要是由于当前计算显示技术的局限和多通道感知交互渠道的狭窄等导致。他提出“虚拟现实中的黑白玛丽问题”的思想实验来论证该观点,并反驳了查尔莫斯的相关论点,最后提供了解决该问题的未来可能性方案。
与会专家分别围绕三位老师报告内容展开研讨,并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对研究项目作了进一步指导。经专家委员会评议,三位青年教师在各自的项目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圆满完成了启动项目的工作,且经费支出合理,全票通过三位教师顺利结题。
“青年教师学术启动计划”是公司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步伐,全面深化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的有力举措,此次结题报告会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思想碰撞,激发教师群体的内生动力,实现教师队伍的“以老带新”、交融共享的和谐学术氛围。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青年教师简介]
李明磊,12BET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研究生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优先关注课题等。参与撰写四部著作。
杨帅,12BET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曾在印度中国研究中心(ICS)做访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契约与组织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农村金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高端智库委托项目、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等多项课题。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及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在国内专业顶级及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
薛少华,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哈佛大学联合培养),研究方向为认知科学与心智哲学、人工智能伦理与人机交互等,著有《知觉与行动:从哲学概念到机器实现》一部、译著《机器人伦理学》。目前开设《认知科学前沿研究》、《机器之心:心灵-大脑与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伦理学》等本科生与研究生专业与通识课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目前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一项,发表CSSCI论文数篇。
(审核:张峰)